一、填空題
1、《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新課程中“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收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4、《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5、《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6、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7、新課程提倡建立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
8、新的課程改革要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著眼于認知方面的發(fā)展。
9、課程往往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和設計的。
------
10、課程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的主體。--
11、課程改革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也是每個個體求得自身充分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12、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現(xiàn)代人一生發(fā)展的四大支柱。
13、地方課程具有地域性特征、針對性特征、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特征、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征。
14、在教師角色轉換中,應該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15,教師作為教學的“促進者”角色,具有三個特點a、積極地旁觀,b、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c、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
16、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a、由重傳授向重發(fā)展轉變,b、由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c、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d、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e、由單項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f、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g、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17、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教材的處理上。
18、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度向教育促進者轉變。
19、《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根據(jù)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欣賞與評述、造型與表現(xiàn)、設計與運用、綜合與探索四大學習領域。
20、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21、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
22、《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根據(jù)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_四大學習領域。
------
23、新課程的總目標是按照知識與技能_、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表述的。
24、為了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要,國家制訂了國家 地方 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
25、對于教材的處理方式上,新舊兩種美術教材觀的不同之處在于舊教材觀是教教材,新教材觀是用教材。
26、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chuàng)作和欣賞兩類,就活動特征而言,前者更傾向于外化,后者更偏重于內化。
27、課堂教學是教師提高和促進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主要陣地,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課堂教學設計已成為美術課程改革的主流,談談美術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標準有教學目標多元、教學內容豐厚、教材處理變式、教學問題優(yōu)化、教學活動有效、教學流程清晰、教學姿態(tài)平等、教學評價恰當、教學方法多樣、媒體運用恰當。
28、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發(fā)展而進行評價。
29、新課程下的課程總目標按照三個維度表達,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
30、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的角度,根據(jù)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新課標劃分了“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31、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xiàn)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guī)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提出框架、教學和評價的建議。
32、教育部第13號令《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包括:藝術類課程教學,課外 藝術教育活動,校外、校園文化藝術環(huán)境建設。
33、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
34、《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根據(jù)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 表現(xiàn) 設計 應用 欣賞 評述 綜合 探索四大學習領域。
35、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514、請你寫出美術教學基本教學流程:課前準備 、 激趣導入、作品欣賞、技法分析、作業(yè)輔導、 課堂作業(yè)點評和小結延伸等。
36、美術課程標準中,根據(jù)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分四大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 設計應用、 造型表現(xiàn)、綜合探索。
37、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發(fā)展而進行評價。
38、新課程下的課程總目標按照三個維度表達,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39、美術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課程。它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0、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chuàng)作)和(欣賞)兩類。
41、現(xiàn)代社會需要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美術課程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
42、美術教學應注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應當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43、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師生的雙邊關系,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主體)的地位。
44、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探究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與(現(xiàn)實社會)的聯(lián)系。
45、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自主)性學習方法進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
46、對學生美術作業(yè)的評價要注意充分肯定學生的(多元性)。
47、中(小)學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
48、它對于陶冶情操 ,提高美術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49、通過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學生的 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50、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51、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 ,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2、美術新課程標準把美術學習分為四大學習領域,分別是欣賞評述、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綜合探索。
53、美術教學計劃包括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課時計劃。
54、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行為或操作體系。
55、美術教學原則有審美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精講善練原則、創(chuàng)造性原則(或眼腦手協(xié)調并用原則)、統(tǒng)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等原則。
56、教案中包含了教師對教材的獨到理解及其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包括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
57、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簡稱DBAE,以嚴謹?shù)拿佬g課程來實現(xiàn)美術自身的價值,其教學內容包括美術創(chuàng)作、美學、美術批評、美術史四部分.
58、小學美術教學法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其學科性質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理論性、實踐性、與綜合性。
------
59、小學美術教材教法的研究對象是小學美術教學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包括美術教學的基本目的、基本原則、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評價、教師素質等各個方面。
60、衡量一堂美術課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學目的的確定是否正確以及教學目的的是否實現(xiàn)。
61、常用的美術教學方法可分為師生互動型、教師輔導型與學生自主型三大類。
62、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教具學具準備等。
63、美術的雙基教學是指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64、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其中明確規(guī)定圖畫、手工為學校開設課程,我國從此開始了學校美術教育的歷史。
65、新課程的“三維”課程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66、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67、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68、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
69、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